文_貓亂
  狗的馴化歷史至少有三萬年,而貓開始跟人相處,只是大約9500年前的事。這跟你的直覺非常吻合,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,狗總是樂意成為人類的好伙伴,而貓卻常常以高冷姿態示人。如果你讓動物學家來解釋這個問題,他大概會說,這很簡單,因為貓是唯一的半馴化動物。
  現今家貓的野生祖先是非洲野貓,如果你把它們併排放在一起,很難從外觀上分辨:非洲野貓看上去就像是有虎紋的家貓。如果要一定要說出區別,大概是野貓的腿比家貓更長一些,而且步態更像獵豹。這種區別在貓挺直身體蹲坐時尤其明顯,古埃及青銅器上的貓,就很清楚地展現了這種坐姿。
  事實上,非洲野貓的活動範圍跟人類居住區很接近,因此經常與家貓交配繁殖。大量雜交個體的存在,使它們跟家貓的界限更加模糊。不過,你如果嘗試撫摸它們,就能立刻感覺出性格的不同。目露凶光後退的可能是野貓,而喵喵躺下任你撓癢的,必定是家貓了。
  喵星人進入人類社會,發生在中東先民剛開始適應農業生活後不久。由於被穀倉里偷食的老鼠吸引,原本生活在沙漠里的野貓溜進了人類村莊。其中,跟人類最親近的那些野貓更容易獲得保護,還能得到剩菜剩飯的招待,於是漸漸在村裡住了下來。
  那麼,在這近萬年的馴化史中,究竟發生了什麼值得註意的事?今年11月發表在《美國科學院院報》上的一篇論文,把野貓、幾種家貓及常見哺乳動物的基因組作了對比,幫我們揭示了更多喵星人的奧秘,此外還揭示了,其他物種包括人類,是如何褪去野性的。
  論文作者之一邁克爾·蒙塔古是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後,他的研究是從一隻阿比西尼亞母貓的基因組開始的。在比較了家貓、牛、虎、狗和人類的基因組之後,他列出了家貓體內遺傳信息迅速改變的281個基因。
  其中一些基因,跟聽覺和視覺有關,這便解釋了貓的嗅覺比狗稍弱,但夜間視力和聽力都更強的現象,這也是貓賴以捕食的重要技能。另外,貓還具有與感知信息素相關的基因,這讓它們具有了遠距離尋找獵物以及異性的神奇能力。
  除此之外,研究人員還意外發現了一些與脂類代謝有關的基因。貓和老虎這樣的動物天生只吃肉,但即使它們攝入了大量的脂肪酸,也不會得高血脂和心臟病。這些基因也許正是為了適應高度肉食化的生活習性而存在的。可惜它們在人和牛身上並不存在,所以人類需要吃大量澱粉和纖維素來平衡飲食。
  在蒙塔古的研究中最有趣的發現是,他們比較了22種家貓、非洲野貓和歐洲野貓的基因組。發現至少13個基因的變化能讓家貓習性變得溫順,比如說恐懼反應,還有被獎勵食物後學習新行為的能力。“這跟我們對家貓的瞭解相符”,蒙塔古說,“要適應被馴化的生活,它們不能太害怕陌生人和新環境,而對獎勵進行反饋,才能讓它們長久地被人類喂養。”
  “這是整個研究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分”,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比較基因組學家林德布萊德認為,有一些與谷氨酸鹽受體相關的基因,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,它們在人類進化中也被一代代地篩選再留下的。“人類在進化中,傾向於保留幫助大腦發展,以及令人更擅長社交的基因。”
  蒙塔古還在家貓中找到了五個重要基因,它們對神經嵴細胞的遷移和胚胎乾細胞都有影響。這些基因也許能夠解釋達爾文提出的幾個疑問:為什麼家養動物普遍擁有較小的大腦身體比例,以及特定的黑白花色?
  黑白花在家畜的野生祖先中非常少見,卻普遍出現在人類選育的各種動物身上。這是因為,控制毛色的黑色素細胞都來自神經嵴細胞,一旦後者的發育過程出現突變,就會造成動物身上相應區域的色素減少,外觀上看來就是白色斑點或者大片斑塊。最容易出現色素缺乏的區域正是神經嵴細胞最後遷移到的部位,比如喉下、眼部以上、爪子及尾尖。
  當貓開始被人類收養後,它們不必花太多腦筋思考如何謀生,也不再需要發達的下頜撕咬難以入口的獵物,大腦和頭顱自然會慢慢變小。這種變化趨勢在狗身上也一樣,如果你拿狼和狗做個智商測試,就會發現狼比狗聰明許多。
  其實,我們本身也是一種馴化了的動物。根據1973年諾獎獲得者、動物學家康拉德。勞倫茲的理論,人類的進化類型跟這些家畜基本類似。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的比例,在最後一次冰川期的末尾達到最大值,之後隨著農業文明的興起而逐漸降低。當今人類是否比那時的祖先更為聰明,就不得而知了。
  跟狗相比,貓的馴化歷史明顯還不夠長,這也正是它們比狗更富有野性的原因。研究的另一位通訊作者,德州農工大學的遺傳學家威廉·墨菲說,貓在馴化過程中受到的進化壓力比狗小多了,除了保留抓老鼠這一本能,人類從未像選育狗、牛、豬那樣刻意塑造貓的特性。狗可以勝任看家護院、緝毒、導盲以及拉雪橇等工作,“貓只管到處閑逛,人類也能忍受它們。”
  喵星人未褪去的野性,的確給城市生態帶來了一些麻煩。即使是不愁吃喝的家養貓,也會熱衷於殺戮小型哺乳動物、鳥和魚類等。2013年1月發表在《自然通訊》上的一篇論文顯示,流浪貓和野貓已經成了野生動物的頭號敵人,僅僅在美國,每年就有14億——37億隻鳥,以及69億——207億隻哺乳動物死於貓的捕殺。
  牛津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格雷格·拉爾森認為,這雖然是“科學家們第一次拿到如此確切的證據”,但說貓是半馴化動物還是有點不公平。“我養了兩隻貓,它們常年安靜地卧在沙發上,對走來走去的狗和靈長類動物視而不見,根本不擔心這些大型生物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威脅。對一種先天的野生純肉食動物來說,這難道還不夠溫順嗎?”  (原標題:貓為什麼比狗高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j93yjtwg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